新闻网讯 3月23日,《中国民族报》刊登我校党委书记张京泽署名文章《擦亮民族高校的政治底色》。文章强调,民族高校要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擦亮政治底色,坚持政治立校,把牢办学治校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引领,强化党对民族高校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强基建设,切实增强民族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凝聚底力底气、夯实底层架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民族高校要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擦亮政治底色,坚持政治立校,把牢办学治校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引领,强化党对民族高校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强基建设,切实增强民族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凝聚底力底气、夯实底层架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坚持政治立校:把牢办学治校的正确政治方向
方向正确是实现目标的基本前提。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求我们在办学方向的重大问题上保持政治清醒、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底线、发挥政治作用。
坚持政治立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规律,蕴含着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崇高价值观,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镇,一直以来都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这决定了民族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领导权、话语权,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的指导思想,强化对意识形态阵地的有效管控,面对各种错误思潮敢于发声亮剑。当前,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师生,把各族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筑牢全体师生的思想根基,使他们做思想上的清醒者和政治上的明白人。
坚持政治立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民族高校的各族师生,作为掌握相对较丰富文化知识的特殊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根本上说都来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认识和践行。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和践行者。民族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要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学习教育,注重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年学子的心灵深处。
坚持政治立校,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这一初心使命体现在教育事业上,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实现民族复兴输送大批卓越人才。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成功典范,中央民族大学建校70年来,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在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四为”方针,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送更多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
坚持政治引领:强化党对民族高校工作的政治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能在当今时代的危机中育新机、于当今世界的变局中开新局,最关键的是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对民族高校而言,就要坚持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政治引领,要求民族高校党委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当前,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民族高校党的建设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政治建设统领思想建设,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以政治建设统领组织建设,把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方面人才有效组织起来;以政治建设统领作风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而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坚持政治引领,要求民族高校党委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2021年2月,中央政治局审议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按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党委在学校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领导制度的重要内容。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党委是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必须保持坚定政治定力和正确前进方向。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以保证学校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政治引领,要求民族高校必须把党的领导覆盖和贯穿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能,与这些职能相对应的是多方面的具体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既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鲜明体现,更是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切实加强对课堂、讲台等阵地的管理,坚决杜绝各种杂音和噪音的出现;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让广大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通过开展多种主题教育活动,使学校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实现党的领导全覆盖,还要求各级党组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满腔热忱为广大师生员工排忧解难,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强基建设:切实增强民族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高校党组织,更离不开学校党委坚持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一严到底。因此,民族高校必须坚持强基建设,并将政治建设推向纵深,在办学治校过程中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有效结合起来,加大基层基础建设,切实解决“两张皮”“中梗阻”“断头路”等困扰高校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诸多难题。
抓实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推进新时代大学治理能力建设。夯实民族高校的政治基础,首先必须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要以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把学校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中思考、谋划、落实;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做学习、传播和实践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要加强党性修养,严于律己、身正为范,做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典范。同时,要深入基层、深入师生,开展细致走心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讲台,深入课堂,将理想信念、党的教育主张、中国的发展成就传播到师生的心坎上,做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行家里手。
抓实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双组织一体化建设”工作。基层党组织是党的领导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凡是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得好的单位,其他各方面工作也都走在前列;凡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单位,其他工作也大都成效平平甚至问题不断。因此,将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党的组织体系末端,是保证党的决策部署取得实效的关键一环。民族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要建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务干部队伍;要调动每一位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以“一个支部一个目标,一个党员一个任务”为抓手,加强“双带头人”队伍建设,有效发挥全国“双带头人”工作室、全国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的示范作用,特别是通过教师党支部建设与教学科研组织互嵌融合的“双组织一体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党建工作经验。
抓实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育人者必先立己,铸魂者必先有魂。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育人水平和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多次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坚持“四个相统一”,当好学生“四个引路人”。这些要求不仅仅是对教师的品德要求,更是对“人之模范”的“大德”要求。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深化价值引领,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打造过硬政治素质,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完善激励约束,把师德师风要求体现在教师聘任、考核评价、项目审批、职称评审等各个方面,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关,实施师德“一票否决”,致力于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