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解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解读 >> 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名家大讲堂——系列课程第二十五讲 | 韩少功:汉语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      发布日期:2025-04-22    

新闻网讯  4月16日晚,“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名家大讲堂”系列课程讲座第二十五讲“汉语的前世今生”在海淀校区知行堂举办。著名作家韩少功担任主讲嘉宾。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强世功主持讲座,并向韩少功颁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聘书。

韩少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回顾了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了汉语的独特性与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汉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信息载体,经历了百年风雨,曾一度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近现代,中文曾遭遇低谷,面对语言改革的呼声,甚至一度有废除汉字的主张。然而,韩教授强调,汉字的独特优势不仅在于其表意性,减少了语言学习的难度,还促进了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他提到,尽管现代汉语面临外来词汇的不断涌入,但汉字通过灵活的组合方式,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汉字不仅在国内维系着不同方言的沟通,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文化传播的作用,成为世界语言学习的热潮。

强世功认为,文学作品常常能超越学科界限,成为理解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正如我们理解古希腊文化时,荷马史诗所带来的感受,往往比柏拉图的哲学更直观;理解中国文化时,唐诗宋词往往比四书五经更具感染力。今天我们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同样需要文学艺术作品的参与,韩少功老师的作品正是这一方面的典范。“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文学作品在理解民族精神和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小说等艺术形式,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神风貌。韩少功老师既是作家,也是思想家,他对语言文字的讨论,也有超越专业的深刻视野。

该系列讲座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协办,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核心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旨在推动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摄影/秦一博)

Copyright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