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当前位置: 首页 >> 凝心聚力 >> 正文

同心中华行丨党建铸魂 行走边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赴哈密调研团实践纪实

来源: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      发布日期:2025-08-29    

新闻网讯  近日,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师生党员代表一行赴新疆哈密市完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校地合作”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师生们跨越千里,深入能源基地、数字政务中心、边境派出所、乡村社区与工业园区等地,实地走访和座谈交流,切身感受党建引领与民族团结在边疆地区的生动融合,深刻体悟“祖国的新疆,甜蜜的哈密”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厚温度、民间基础与实践力量。

铸牢意识根基,校地聚力同行

8月11日上午,团队出席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哈密教学研究实践基地签约及揭牌仪式。哈密市委书记孙涛、学院副院长严庆共同为基地揭牌,市长吾拉木江·热依木与严庆分别代表市校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仪式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学圣主持。

调研期间,校地双方开展座谈会,分别就党建引领校地合作以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实践探索进行深入交流。严庆提出“有形、有感、有情”“实干、实用、实效”的铸牢实践路径,强调高校理论研究与边疆实践“同题共答”的重要性,“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战斗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哈密各级党组织以系统化、机制化的实践,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构建起多方协同、共融共促的共同体建设新格局。师生们也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调研,不仅深化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创新的认识,更增强了做好相关研究、服务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加深刻懂得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何写进《党章》,为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数字赋能治理,产业协同共赢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往往是最贴近民生的共同体实践现场。在哈密市数字政务中心,调研团队亲身体验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智慧服务模式,深切感受到数字化对政府效能和群众满意度的显著提升,“五个认同”有着日常生活基础和体验。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保障。哈密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团队走访哈密瓜产业链平台服务中心,深入了解“一十百千万”研发体系推动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在新疆中驼公司,重点调研“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如何有效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与农牧民增收致富。作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京新高速公路不仅大幅提升区域交通效率,更有力推动了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巴里坤机场正式通航,显著拉近了哈密与内地城市的时空距离,为县域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这些实践充分展现了哈密在数字治理与产业协同中的系统思维和整体推进能力,凸显了现代化建设中的共同体意识与发展智慧,“赋予三个意义”如糖似盐融入各行各业。

文化浸润聚力,民生服务融情

团队赴伊吾四十天保卫战烈士陵园缅怀英烈,感悟崇高信仰与牺牲精神;在下马崖边境派出所,深入学习其七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先进经验,体会边疆卫士的忠诚与奉献;在左宗棠文化纪念馆,通过珍贵文物与历史记载,重温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艰辛历程,增强了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杨忠贤纪念馆,聆听其为哈萨克族群众接生2600余例无一事故的感人事迹,深切感受到跨越民族的人间大爱。

调研团队还在伊吾县和谐大院亲身体验基层服务空间的融情功能;于惠康园社区考察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北控公司西河环卫所,系统学习“1+3+3+4+N”铸牢工作体系,深刻理解“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在依萨兰·达吾提工作室,倾听达吾提女士以珠绣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家是多么美好”的话语,道出了全体师生的共同心声。此外,团队走访多处历史文化遗址,对文化润疆工作的深远意义有了更加具体的认知。通过这些层次丰富、内容扎实的走访与实践,师生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浸润与党建引领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真切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厚根基与多元实践路径。

绿能强国筑基,智动提效增质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战略基地,哈密在绿色转型与能源高质量发展方面成就显著,展现出能源革命的前沿探索与系统实践。调研团队走进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中心哈密分中心,深入了解其构建风、光、煤、电多能互补体系的创新机制。哈密的电力已经输送到24个省市,区域乃至全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了风光赋能。

华润电力基地通过“风光火热储一体化”模式,实现绿色协同与近零排放,成为煤电转型与多能融合的典范;石头梅一号露天煤矿以智能化开采系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展现现代矿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中车粤水电装备基地则致力于风电高端装备制造,不仅推动技术自主创新,更促进各族员工协作共进,成为民族地区产业融合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这些项目不仅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也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持续动力,充分体现哈密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中的使命担当与创新力量。

哈密之行,是一场党建;联系实务、理论联系实际、校园联系社会、个体联系家国的“淬火”,也是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团队跨越能源基地、边境乡村、数字中心和多民族社区,见证的是党建引领的生动实践,感知的是共同体意识扎根边疆的温度与力量。这就是“用心感受的温度”,“用眼看见的力量。”

“党建铸魂,行走边疆。”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哈密的理论共研、实践共育,发挥高校智库力量、总结基层鲜活经验,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师生们也将在边疆与校园之间搭建更多桥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共同体意识铸入人心深处。

Copyright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