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当前位置: 首页 >> 凝心聚力 >> 正文

知行中华丨推普进行时:民大学子“语”你同行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日期:2025-03-12    

新闻网讯  中央民族大学“语通华夏,字绘中华”推普专项计划的10支实践团队在寒假期间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

“言和桥”:跨越3000公里,架起“语言之桥”

“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与阿克苏地区拜城县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情况调查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践团”的10名成员,带着教案,奔赴喀什地区岳普湖县、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夏尔其克村三地,充分发挥多语言优势,用行动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

团队成员举着自制的声母韵母卡片,进行语音教学。村民们围坐一堂,一同朗读“四是四,十是十”,笑声中夹杂着生涩的跟读声。面对南疆常见的前后鼻音混淆问题,团队结合特点设计了“听—读”教学法指导学员发音。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团队成员力求让普通话从“黑板”走进“生活”,以语言相通促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在镜头记录中,村民用夹杂着乡音的普通话朗读红色家书,实践团成员在黑板上画下拼音与民族文字交织的“桥”。这座桥,不仅跨越了语言的沟壑,更成为了民族团结的坚实纽带。

日月山麓的移动课堂:石榴花开共和县

“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情况调查团”背着移动课堂的行囊,走向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雪山草场,开启此次推普实践。

项目团队结合当地情况,制作涵盖普通话发音、拼音纠正等课程资源,并通过实地授课、互动游戏等方式,帮助居民提升语言能力。同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当地语言使用状况,收集大量语言文化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团队创新采用“藏语翻译+问卷讲解”模式,保障数据信效度,让推普实践更显温度。

实践队员们把书桌搬到高原,用专业浇灌民族团结的石榴花。这份跨越山海的语言温情,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美注脚。

敕勒新声传草原,声桥连缀同心圆

“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调研基层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实践团”扎根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用亲身实践和问卷调研丈量草原深处的语言图景。

在牧区小学,孩子们用标准普通话诵读《敕勒歌》的清脆童声,与窗外呼啸的北风交织成独特乐章;在政务大厅,工作人员为一句翘舌音反复练习的专注身影,映照着基层推普的真实温度。调研数据显示:师生普通话水平较高,但公务员群体仍有部分面临“开口难”的问题,家庭场景中的方言使用率仍然不低。针对这些挑战,团队带着解决方案而来:为乡镇干部定制“情景模拟课堂”,把政策文件转化为生活对话;向牧民提议“流动语音课”,用现代科技赋能推普行动。

彝乡普韵:这支团队在凉山种下"语言交融"的种子

中央民族大学“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调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情况实践团”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在大小凉山深处踏出了语言教育的新路。

团队成员先后走访甘洛县新市坝镇阿加衣村、新民村,用AI语音测评工具为孩子纠正发音,将彝绣纹样巧妙融进汉字书写比赛,把情景剧搬进语言课堂。团队精心设计制作的宣传海报,巧妙融入了当地特色服饰纹样和自然风光,通过“说好普通话,同心建家园”的简洁有力标语,展现了文化交融的生动对话。三个月内,他们通过百余份问卷、百余次对话、50余张纪实照片和1部短视频,将推广成果凝练成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与丰富的影像资料。实践虽短,回声绵长。团队还与当地教育局共建长期帮扶机制,开发普通话数字课程,让推普成效从甘洛出发,辐射更多民族地区。

在大江南北的课堂里,各族儿女同声共鸣,在跨越山河的语言纽带中,心与心紧密相连。推普进行时,民大人“语”你同行。

Copyright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