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时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时讯 >> 正文

齐鲁沃土寻根脉 两校携手铸同心——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共建实践团齐鲁行纪

来源:济南日报      发布日期:2025-08-27    

当七月的风掠过泰山余脉,吹过黄河故道,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共建实践团的足迹,正循着齐鲁大地的历史肌理,在济南的泉涌、威海的涛声中,解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成密码。

今年暑假,共建实践团在中央民族大学校团委的支持和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的协助下,踏访济南、威海两地,团队成员于遗址土层中触摸文明密码,在展馆灯光下解码民族记忆。这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为内核的实践之旅,终以丰硕的探索成果,为两校历史学科共建写下生动注脚。

本次调研紧密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1+15”战略布局,对标“顶尖铸牢”建设思路与实践导向,旨在充分利用两校优势资源,搭建高水平实践共建平台,为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注入民大智慧、贡献民大力量。

校际聚首:共商学科共建新篇

7月23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院共同召开学科共建交流座谈会。本次座谈以“铸牢”学科精尖计划为核心主题,旨在深化两校合作,共探学科建设新路径。双方在学科深度共建、教学模式协同改革、强基计划优化实施等多个关键领域达成广泛共识。未来,两院将以此次座谈会为起点,持续深化务实合作,通过创新协同机制,汇聚优势资源,共同为历史学科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双方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取得扎实成效。

焦家遗址:触摸五千年文明脉动

7月24日上午,实践团首站走进焦家遗址,在距今五千年的龙山文化土层上,开启文明溯源之旅。队员们俯身观察夯土古城墙的分层遗迹,细看墓葬群中随葬的陶器,从磨制石器的刃部磨损痕迹里,触摸先民刀耕火种的生活肌理。现场山东大学深入分享的“考古-历史”双轨融合教研体系,为两校探索跨学科交叉研究路径、培育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本。

齐鲁瑰宝:见证文明交融共生

7月24日下午,实践团步入山东博物馆,在这座汇聚海岱文明的殿堂里,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队员们徜徉于“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的恢宏序列,从史前龙山黑陶的温润光泽,到商周青铜卣上狞厉的饕餮纹饰;从鲁国大玉璧的雍容气度,到汉代画像石上跃动的乐舞百戏;从琅琊刻石斑驳的秦篆遗韵,到孔府珍藏帛书上清晰的圣贤墨迹——一件件国之瑰宝,如星辰般串联起齐鲁大地五千年文明的璀璨星河。驻足孔子圣迹图前,儒家“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思想光芒,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凝视反映民族交融的北朝造像与丝路遗珍,多元文化在山东沃土上和谐共生、相互滋养的历史图景生动呈现。这些无声的史证,不仅让成员们深刻触摸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根脉,更从地域文明与中华文明水乳交融的宏大叙事中,直观体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磅礴伟力。

济南战役:重温军民同心史诗

7月25日,实践团步入济南战役纪念馆,在泛黄的电文手稿与锈迹斑斑的步枪间,回溯1948年那场持续八昼夜的城市攻坚战。展馆中“攻克济南”巨幅油画前,成员们驻足凝视战士们攀爬城墙的坚毅身影,耳边仿佛回荡着“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冲锋号角。从战前部署的军事地图到战后群众欢庆的老照片,从支前民工用过的独轮车到解放军缴获的美式火炮,实物与场景交织成立体的历史教科书。两校学子共同重温那段军民同心的壮阔史诗,于烽火淬炼的精神遗产中,深植团结奋斗的共同信念。

刘公岛上:铭刻海防历史警示

7月26日,实践团登临刘公岛,在甲午战争博物馆的百年炮台上,触摸着被海风侵蚀的铁甲炮塔。漫步在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近代海防遗址群中,北洋水师提督署的青砖灰瓦间,仿佛仍回荡着致远舰冲向吉野号的轰鸣;水师学堂的残存窗棂,依稀映现着学子们研习海图的身影。历史文化学院专任教师林翔在现场为成员们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讲解,清晰地勾勒出甲午海战的关键脉络:从明治维新后日本海军通过军备扩张实现对北洋水师的实力反超,到黄海海战中双方阵型博弈与致远舰冲锋的悲壮;从威海卫失守的绝境,到《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的屈辱条款,使成员们对这场深刻影响国运的战争背景、进程和惨痛结局,形成了深刻的认知。站在旗顶山炮台俯瞰黄海,两校师生在“警钟长鸣”纪念碑前驻足沉思,深刻感悟“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的永恒命题。

华工记忆:聆听百年无声呐喊

7月27日上午,实践团踏进一战华工纪念馆。脚下石崖的裂缝如1916年被炮火撕裂的时代切口,将人带回十四万华工“以工代兵”远赴西线的黑夜。展览摒除宏大口号,孙干八万余字的日记、被弹片削过的铁镐、刻着“泰安府马秀新”字样的铜纽扣静静诉说着历史;清水混凝土墙面渗出的潮气,仿佛回荡着百年前沉重的喘息。十字形天窗的光落在“1919·归航”浮雕上——当年仅十一万人归乡,三千多位长眠异域,成为最早的旅法华侨。这一刻,我们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不仅镌刻于典籍,也深藏于威海石崖的缝隙、无名墓的青草之间。

威海市博物馆:探寻海疆文明印记

同日,实践团走进威海市博物馆,在光影流转间纵览这座海滨城市的千年变迁。从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出土的陶罐,到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铜炮残件——馆内展品如立体史书,清晰勾勒出威海从远古聚落、海防要塞到现代港城的演进轨迹。特别在“海洋文明交融”展区,渔盐古道的瓷器贸易遗存、明清海防的多元文化印记,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海疆开发中的共同智慧。这些跨越时空的实物证据,不仅为两校历史学、博物馆学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更让学科共建有了可触可感的实证根基。

档案寻踪:拼图民族记忆碎片

7月28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威海市档案馆,翻阅着1895至1941年间有关威海卫海关、行政公署以及南非金矿华工的珍贵档案。纸页脆得像秋蝉翅,却载得下重洋与矿道。在“芝罘华工招募处同南非外工部就华工遣返、薪金等方面的函件”中,我们得以窥见华工们的生活细节;而“外国劳工部有关华工安置方面之报告”则为我们描绘了华工们的生活状况。“有关限额外华工进入特兰士瓦尔地区之信函”更是揭示了当时政策的严格限制。招工合同下的华工名址录上歪歪扭扭的指印,像在触摸一条被风浪撕碎的归途;两校师生缀合史料,历史回响震彻心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由无数先辈用血泪铺就的精神归途,是穿越百年时空依然炽热的文化基因。这一刻,档案馆的每一页纸张都在诉说,每一件实物都在见证,那些被海浪带走的生命,终将以另一种形式回归民族记忆的母体。

深耕沃土:共绘学科共建蓝图

此次齐鲁之行,不仅为两校携手深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这片新兴沃土,注入了源自历史深处的鲜活实证与澎湃精神动力,更昭示着:以共建凝聚智慧,以共享擘画未来,我们必将在这片沃土上,共同培育出根植中国、面向世界的学科参天大树,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华章。

Copyright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网站